发布时间:2024-11-27 17:33:30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网 福州12月14日电 (叶艺琳)初冬午后,走进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只见斜阳温柔地铺在白墙黑瓦上,飞檐翘角的马鞍墙和屋脊上的彩色泥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中轴南后街两侧商贾云集,饱满浑圆的鱼丸、脆韧香嫩的肉燕、鲜美的鼎边糊等地道的“福州味”美食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打卡品尝。
“小时候我时常打着赤脚奔跑在三坊七巷的青石板上,对坊巷的变化记忆犹新。随着三坊七巷的修复和改造,文化注入了古厝,游客走进了坊巷,我走出了三尺柜台,跟随父亲传承的同利肉燕也随着游客走向全国各地。”在“中华老字号”同利肉燕店的满座宾客中,同利肉燕第四代传承人陈君凡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说着自己的故事。
同利肉燕第四代传承人陈君凡在介绍肉燕,叶艺琳摄陈君凡是土生土长的三坊七巷居民。他见过三坊七巷岌岌可危的模样,也在南后街修复后回到坊巷,成为第一批入驻的非遗老字号当家人。
随时光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三坊七巷内的很多院子因居住人口增多变成了大杂院,白墙黛瓦的明清古厝也在违章搭建中失去光彩。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发展经济的浪潮中,坊巷北隅的林觉民故居还被写上大大的“拆”字,悠悠街坊,一度风雨飘零。
紧要关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一锤定音,“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推动制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有力促进了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图为三坊七巷内雅韵依旧的水榭戏台,叶艺琳摄自1991年林觉民故居启动修复,福州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三十年间,经过“镶牙式、渐进式、微循式、小规模、不间断”的修复工作流程,使三坊七巷这一活态遗产实现“保下来”到“活起来”的涅槃蜕变,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福州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
“古厝新生,神韵未改。”福州市委党校、福州行政学院副教授,福州市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赣闽表示,千年闽都,文脉悠长,坊巷间的处处古厝串联起福州的文化地图,通过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古厝,是为了在真实的历史空间中汲取养分,挖掘当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以涵养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找到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2012年,三坊七巷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此外,三坊七巷还获得“201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示范点”等众多荣誉称号。
随着文物修复初具规模、闽都文化有效传承、文旅魅力得以彰显,三坊七巷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也成效显著。今年11月,又获评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这离不开福州近年来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和环东街口地铁站主力商圈进行的业态科学布局、景观改造等方面的提升。
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魏超表示,三坊七巷当前已引进各类商业品牌超654个,国际一线品牌10余个,首店品牌37个,各类民间传统手工艺、曲艺、民俗节庆、商贸习俗、传统宗教文化等非遗、重点项目及中华老字号企业共计54个,基本形成“文化入坊巷、商业南后街、繁华东街口”的业态布局。
此外,三坊七巷内的部分景区场馆开放夜间游览,还打造了特色文化集市和精致街头小品,延长消费时间,活跃街区夜间消费气氛,成为福州夜色经济新地标。
老街新韵,分外动人。一座城的魅力,不止于岁月酿造出的风韵,还在于经历沧桑依然活力四射。福州以三坊七巷“保下来”到“活起来”为例证,当历史文化逐步融入现代生活,城市的魅力会被更多人看见。(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