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马叙伦》:为何让“三个马叙伦”跨越时空对话?

发布时间:2024-12-28 06:21:40 来源: sp20241228

  一位老者手持一盏烛灯,从舞台深处缓缓走出,灯光照亮了脚下的路……12月7日晚,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全国政协礼堂,首部以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创始人为主题的大型原创话剧《马叙伦》在此公演。

  马叙伦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的主要创始人和首位中央主席,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教育部部长。在民进中央、民进浙江省委会、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民进杭州市委会策划出品话剧《马叙伦》,再现了马叙伦从民主主义者成为社会主义者的一生。如何在舞台上演绎一位血肉丰满的爱国民主人士,这是对话剧《马叙伦》年轻主创人员的挑战。演出结束后,本报记者采访了话剧主创团队,听他们讲述幕后创作故事。

话剧《马叙伦》剧照。 受访者供图

  寻救国“正道”

  “自清末,国门被西方列强攻破后,为了寻求国家的独立富强,为了人民实现民主自由不再遭受奴役,一代中国人踏上了救国之路,但他们所持主义不同,道路选择不同,谁也不知道哪条路才能真正救中国。”2022年5月接到《马叙伦》的命题创作后,“90后”编剧林巧思翻阅大量资料,希望通过研读近代历史,走进马叙伦的精神世界,“在我看来,马叙伦也是寻路人之一,在寻路过程中,他遭遇过打击、蹉跎,经历过徘徊、焦灼,陷入过‘路在何方’的困窘,他是如何选择的?他又将走什么样的道路?”

  马叙伦的一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等多个时期,从“索薪运动”到“下关事件”,从创建民进到协商建国,从北大任教到致力于新中国教育事业,他一直在寻找一条国家独立富强、人民民主之路。

  “我们不妨从马叙伦的人生轨迹中,窥见中国风云变迁五十年的‘寻路’之旅。”林巧思以“寻路”为主题,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力,从史实中挖掘鲜活可感的人生横截面,用舞台语言,将马叙伦的人生际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让马叙伦的精神力量,以话剧的形式,照进现实”。

  创作期间,林巧思常到杭州马叙伦历史陈列资料馆“放空”,她说:“也不一定真的仔细看什么,就是面对着雕像、影像资料,会有一种冥冥中与马叙伦‘对话’的感觉。”

  她还曾赴北京拜访马叙伦的女儿马珮。“当我坐在挂满马叙伦书画的马珮家,凝视马叙伦照片中那张儒雅而又刚毅的面庞,我不禁思考,当马老垂暮之年回顾一生,他会对少年、中年时的自己说些什么?”

  由此,便有了“三个马叙伦”的设计。在开场第一幕,一位老者手持烛灯,顺着漆黑、曲折的道路,从舞台深处缓缓走向台前,当他意味深长地回望来路时,少年和中年时期的“他”同时出现在舞台上,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由此展开。

  “为寻一条国家独立、人民民主之路,他从少年时就整装出发,在中年历经世界多般变化,直至垂垂老矣;他被政府通缉过、被军阀殴打过、被白色恐怖笼罩过,但他始终不改心志,最终找到了正道的方向。”林巧思说,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马叙伦构成了他对命运、自我、国家的多重思辨。“三个马叙伦各持一盏烛灯,以‘寻路’为人生主旨,一步步走到新中国。”

话剧《马叙伦》剧照。 受访者 供图

  以“情感”丰满人物形象

  不同于常规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手法,话剧《马叙伦》不是按人物成长经历划分结构,而是注重“情感线”,以夫妻情、挚友情、兄弟情三组人物情感关系来贯穿全剧,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主角马叙伦走入观众心里。

  舞台上,20岁的马叙伦正准备奉“父母之命”迎娶邻居王瑛。为对抗这段包办婚姻,他决定在入洞房前让王瑛写一封“休夫书”,并事先与好兄弟顾三和“串通”,让其编造理由,带他“逃离”这场包办婚姻。然而,当他揭开盖头,发现王瑛正是他的“梦中仙人”时,他马上反悔,转头去“讨好”新娘。“他努力挽留心上人的样子,像极了情窦初开的20岁少年郎。”“简直把少年马叙伦演活了!”这段生动的演绎,引得台下笑声频频,收获一众好评。

  林巧思回忆,这场戏的创作灵感源于马叙伦写的一副对联——“卿桴独立鼓,我揭自由旗”。“史料中关于马叙伦夫妻情感的内容非常少,我希望通过艺术创作,从他的婚姻故事出发,呈现那一代革命者的夫妻情感。”

  剧中青年马叙伦与李大钊激辩的片段,则生动呈现马叙伦对于信仰的追问过程,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虽信仰不同,但终将殊途同归。”为演好这出戏,浙江话剧团演员、青年马叙伦饰演者刘建福反复揣摩二人的情感,“每次演绎都有不同的感受,今天在台上,我用真心去感受守常先生(李大钊,字守常)的关爱,最终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林巧思将“李大钊就义”部分,作为剧中马叙伦探索救国之路的转折点。“当马叙伦看到李大钊为信仰而献出生命时,他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一直在坚持的民主共和,始终没能抵达理想的彼岸?是不是守常信仰的共产主义才是拯救国家的正确道路?”

话剧《马叙伦》的海报。 罗鲁峤 摄

  涓流入海 万水朝东

  剧中,“三位马叙伦”进行了最后一段对话。

  青年马叙伦:“我以为,身为革命者,最重要的是义无反顾地走出去,哪怕跌得浑身是伤……”

  中年马叙伦:“我以为,身为革命者,最重要的是孜孜不倦地走下去,哪怕前方荆棘丛生……”

  老年马叙伦:“如今,我已容颜枯槁,白发苍苍,但我的心从未如此崭新过,它像初生婴儿一般渴望着新世界的滋养,因为我找到了那条通往彼岸的道路……”

  舞台上,“老年马叙伦”站在道路最前方。他的身后,民国人物群像如雕塑般林立。此刻,时间仿佛回到了1948年,马叙伦和郭沫若、许广平、陈其尤等爱国民主人士响应“五一口号”秘密北上,参加新政协筹备活动,话剧就此落下帷幕。

  “这是全剧的结束,是新中国的开始,于马老而言,亦是人生的高潮。”浙江话剧团演员、老年马叙伦饰演者魏鹏说,这场戏直到演出当天下午排练时还在调整,“我们曾尝试用‘下关事件’、与王绍鏊等人组建民进、与王瑛的夫妻感情戏等不同的人物关系结尾,最终决定以‘万水朝东’式群像,向全体爱国民主人士致敬。”

  在最后一幕中,舞台上出现了一柄和平民主之灯。“(这柄灯)穿越百年,烛照当下,温暖着每一个人。”魏鹏说,那一刻,他很庆幸自己的职业像一个媒介,将往昔人物的精神世界传递给当下的观众。这份耗尽一生追逐信仰的执着,给予观众强烈的冲击。

  话剧《马叙伦》自去年12月首演以来,已先后于杭州、湖州、温州演出近10场。魏鹏说:“今天在政协礼堂上演的版本已经是第五稿了,我们不停地打磨这出戏,想呈现出一台艺术质量更高的《马叙伦》,也想进一步认识马老,和他成为‘知己’。”(完)(《中国新闻》报 作者 罗鲁峤 报道)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