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观众更好地“读懂”自然(新语)

发布时间:2025-01-08 01:48:05 来源: sp20250108

  自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需要提供更多感知与触摸自然的新方式,才能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到博物馆看场恐龙化石展,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参加生态主题亲子研学游,沉浸式体验绿水青山之美;在专业讲座上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了解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情况;经过短期培训,小朋友体验讲解员职业,将自己的收获传递给更多的人……当下,人们以各种鲜活的方式走进博物馆、学习知识。

  文物展品是博物馆的基础资源,也是对外展示的窗口,博物馆要把学术成果转化为艺术展示,让知识教育深入浅出。浙江自然博物院每年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展览,将严肃、专业的内容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活泼生动的案例展示给观众,带观众更好地“读懂”自然。比如,在研究馆藏标本时,浙江自然博物院的专家发现,很多海洋生物浑身带“刺”,它们的刺是保护自己还是攻击敌人?结合研究成果,我们设计展出了海底“刺客”特展,介绍词严谨又不失风趣。观众通过展览,可以了解不同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树立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这一展览还走进了四川省资阳市博物馆和陕西自然博物馆进行巡展,惠及多地观众。

  营造沉浸式参观体验,激发观众的“探索欲”,让展览有意义、有看头、有趣味。展览不仅要有知识文化内涵,还要激发观众的参观和探索欲望。自然博物馆陈列设计常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人类的奥秘”特展,从“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3个部分引导观众探寻人类进化史。点一点24小时博物馆鸟类标本下方的“鸟声”按钮,孩子们可以听见不同的鸟叫声;戴上AR、MR眼镜,动植物标本的3D复原动画栩栩如生,观众还能参加数字剧本闯关互动;4D科普电影、微型博物馆、绘本书籍等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观众对个性化、多元化和高品质文化服务的新期待。

  举办多样化教育活动,打造科普研学的“大课堂”。自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需要提供更多感知与触摸自然的新方式,才能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浙江自然博物院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需求为导向,创设了馆本课程、校本课程和研学线路,研发了100余个博物馆课程,年开展教育活动1000余场次,“绿水青山研学营”以“干货满满”等标签出圈。在“博物馆奇妙夜”夜宿研学中,孩子们可以与父母一起搭帐篷,陪伴着自己喜爱的展品入睡,还能走进户外园区,寻找鸟类与苔藓,近距离感受自然环境。博物馆的一系列探索,都是为了培育青少年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让越来越多孩子在研学中寻得真知、感悟成长。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教育通过其特有的“语言”“符号”“场景”来呈现知识,具有实物性、情境性、体验性、主动性、终身性等特点。持续利用专业教育资源,经过科学研究和专业化整理,通过情景式展览和多元化的研学教育,自然博物馆才能为公众提供多系列、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博物馆建设,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为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5日 12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